本報記者 吳淑蘭 文/圖
青山抱古祠,綠水繞華堂。在婺源汪口的詩意畫卷中,俞氏宗祠靜穆而威嚴地矗立著。在徽風皖韻的輕撫里,將俞氏家族千年的風華,于無聲中向人們娓娓道來。
俞氏宗祠建于清乾隆年間(1736年),坐北朝南,平面呈長方形,寬15.6米,縱深42.6米,周遭高10米的磚墻,占地面積為665平方米。由候補縣丞俞應綸為祀始遷祖俞杲,帶頭捐銀并集族人助資,創(chuàng)建俞氏宗祠“仁本堂”。
俞氏宗祠有三絕:無須拂拭,卻一塵不染;雕梁畫棟,卻蛛網不結;面水背山,卻無群燕筑巢。皆是因為整體建筑均為古樟材質,燕蟲自避,百邪不侵。
俞氏宗祠為三進院落,由山門、享堂和寢堂三部分組成。
俞氏宗祠的山門,是宮廷建筑中常見的“五鳳門樓”。重檐之下,是繁復層疊的如意斗拱和雕花梁架,山門前的廊軒梁底,淺刻著卷草圖案,結構精巧無比。
進入山門,可見門樓上題寫著“生聚教訓”四字匾額,取自春秋戰(zhàn)國時期越王勾踐的故事:勾踐被吳王夫差俘虜后,每日臥薪嘗膽,并定下了“十年生聚,十年教訓”的計劃,用十年的時間使人口多起來,并教育訓導人民提高素質,強大國力。借這四個字在這兒,代表俞姓族人希望自己的子孫興旺、繁榮富強的一種美好愿望。
享堂兩側的對聯(lián)是“萬石家風當為孝悌、百年事業(yè)乃在詩書”,反映了以孝為本耕讀人家的精神,享堂從上至下分別懸掛著鄉(xiāng)賢、父子柱史、仁本堂的匾額。最下面一扇落地屏風,上面鐫刻著一則圣旨,封俞應綸兩州刺史兼征討大都督。其中,更有宋代俞杲父子同朝為官,被譽為“父子柱史”,明代俞文進、俞文達兄弟同榜高中進士,被稱為“兄弟同榜”等佳話。真可謂文風鼎盛,人才輩出。
站在享堂中,抬頭仰望,可見享堂前檐為四界梁,用的是彎椽。中跨為六界梁,童柱層層遞進,梁上圓櫨斗鏤刻著瓜瓞綿延圖案,梁底刻的則是如意卷云紋。
環(huán)顧俞氏宗祠,幾乎所有木質構件都有雕飾,各種圖案多達100余組。其中,鳥獸人物,呼之欲出;漁樵耕讀,栩栩如生。
這些雕飾圖案,運用了深雕、淺雕、圓雕、透雕等多種刀法,前后花了二十年才完工,風格獨特,工藝精湛,精美絕倫,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,被國內古建筑專家譽為“古建筑藝術寶庫”。